时间:2023-08-14 16:10:23
如题所述。
本人在新加坡上学,但是机缘巧合之下和一大群【马来华人】是好朋友。。
楼上的 李小午 同学说的已经很好了,我再来补充下。。。
先说新加坡华人
就是社会的主流群体!!但这个地方一定要去区分的是 新加坡本土华人 和 中国大陆来的移民! 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新加坡华人对中国,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特殊感情的【只是一般来说】,甚至还会多有鄙视【由于少部分素质较低的劳工。。】 和新加坡华人相处,我觉得就可以当做 是一个 会说汉语的 外国人就好了,不要什么套近乎之类的 o(╯□╰)o 完全没用的 【少部分特别喜欢华文化的除外。。。我就遇见过一个 把河南话说的可以以假乱真的新加坡人,各种问我如何移民中国我也是醉】
再说马来华人 【好像应该喊 大马华人】
一开始大马华人小伙伴和我讲华文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 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我英文不好照顾我。。。。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也喜欢讲华文 ~\\(≧▽≦)/~啦啦啦
一开始我是完全不区分大马华人和新加坡华人的,觉得都是会讲中文的歪果仁! 后来才发现 大马华人对中国超级友好啊啊啊啊 完全不是新加坡人的那种鄙视的感觉 觉得玩得最好的,除了中国人,就是马来华人!【有好多大马华人的小伙伴啊啊!经常鄙视他们的华文啊 教他们新词汇比如“坑爹” ‘我去“ ”你妹“ 啊啊啊】【继续PS:你教大马华人一些中文网络词汇,他们会很感兴趣的学。而新加坡华人,呃,就是一种很排斥的感觉。。。我试过的。】啊哈哈
一开始我喊他们马来人的时候,他们很生气呀!他们说他们不是马来人,要喊他们大马华人!
他们在外面很团结的!【比中国人团结多了=P】他们小群体经常聚会啊什么的 【然后每次我都会去打酱油→_→就莫名其妙认识了好多小伙伴】
他们告诉我 大马华人在马来西亚是出于受排挤的地位的 o(╯□╰)o 政策全都是给马来人的,华人处处受排挤,所以他们跑来新加坡上大学了~
就酱紫!所以,个人而言,对新加坡华人,也没什么特殊感情==反倒是见到大马华人,会觉得比较亲切~~
【2016.02.18】回头看了一遍 觉得为何我的文风如此跳脱。。。。。。掩面。。
我写得有点儿扯,但读完你不服不行。
先说马来西亚,不光现在上不了位,将来也上不了位。
2009年,纳吉布接任马来西亚总理,他认为马来西亚经济沉睡太久,必须下猛药方能重现昔日雄风。他想出来的办法是政府注资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叫做“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alaysia Development Berhad)”简称1MDB。初衷其实是非常好的:吸引外资进入马来西亚,由1MDB与外资合股在马来西亚境内投资、经营、获利,这样一来,搞活经济又获得技术,同时还可以不让外国人把钱都赚走了。
这算盘打得,啪啪啪的。
但鼓捣了五年后,到了2014年,马来西亚人民突然发现这家公司不光没赚到钱,还欠了一屁股债。欠了多少呢?110亿,美金。这下大家都炸了锅了,外国人没搞到手,自己赔得家徒四壁,那可是国家的血汗钱!这件事情,原本只要耐心真诚,纳吉布如果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出来跟大家促膝长谈一番也还是可以解释一下的。但问题是,大家发现五年中这家公司发生了太多故事,太复杂。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五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比如说上次我隔了五年没见我高中时的校花,五年再见发现她结婚、生娃、又离婚了,您想想,从一个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变成头发也不好好梳的大嫂,这里面得有多少故事?我都没有兴趣听了,心痛。马来西亚人民此刻的心情跟我是一样的:没兴趣听,心痛。
爱听不听,但问题是其中有两件事情大家看也看不懂:一是2009年有一家谁也没听说过的沙特阿拉伯小公司找到1MDB说合作干一票,1MDB二话不说投了10亿美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谁也说不清钱去了哪里,这么爽快的小目标,就算王健林叔叔看了都不禁要说声佩服;第二件更莫名其妙,2012年,阿联酋的国际石油投资公司(IPIC,真土豪,非皮包公司)为1MDB担保去借了一笔大钱,本来说是要帮助IPIC跟马来西亚开展业务的,但这笔钱一出来就被神秘地汇到英属维尔京群岛上的一位路人甲的离岸帐户里,然后,就如冬天落入芦花丛中的雪花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笔钱,是40亿美金。是不是很有钱!
你说,这个事情要怎么解释?
也没关系,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最多算个经济作风问题。然而真正的重磅出现在2015年,那年7月,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而又多管闲事的西方媒体《华尔街日报》写了一篇议论文,摆事实、举例子,使用充分论据证明了自己的论点:2013年大选前的日子里,1MDB失踪的钱里面有7亿美金进入了纳吉布先生分散在各处的帐户,而2013年他最后是胜选了的。既然弄成这个样子,就没有办法了,所以纳吉布总理自从2015年那天开始就一直被架着放在火上烤,烤完正面烤负面,保证360度面面俱到。
这个总理,是真心不好当啊。
但聪明如你,客官你一定要问,为什么纳吉布总理还在台上坐着呢?你看人家朴槿惠姐姐也就只让闺蜜帮自己选了件绿衣服穿上而已,就下了台了,再也不能?(‘嫁给国家’)。
下官我认为,纳吉布总理不光现在是总理,他将来很长时间都还是总理,马来西亚终究是他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 如袁本初一样,他们家四世三公,或者说两世三公:纳吉布的爸爸阿都拉萨是马来西亚前总理,纳吉布的姨父胡先翁也是前总理,是的,纳吉布的妈妈姐妹俩嫁给了两个总理。马来西亚自1957年独立以来,只有过六任总理,纳吉布家占三个。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因为马来西亚政治是讲渊源的,第一大党马来民族统一机构(UMNO)是历任总理执政的权力基本。这个党是由姨父的爸爸创立,爸爸与姨父深耕数十年,也是如今纳吉布的安身立命之本,目前看来,党内还必须是纳吉布才掌握得了局面。所以,可以安全地说:只要马来西亚还是马来裔主导国家,权力不落入华裔手中,那么UMNO就是实际上的执政党,而UMNO却是纳吉布的家党。自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华裔从未掌握政治权力,我看,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将来都不可能执政,原因在下文。
2. UMNO经过数十年防火防盗防外族的心路历程,已经成功将马来西亚的选举系统弄成了一套钳制非马来裔的铁打一般牢靠的桎梏。举个例子:最近一次2013全国大选的结果中,执政联盟获得了60%的议席,却只获得了47%的民众选票;而反对党联盟赢得了51%的民众选票,却只获得40%的议席。也就是说,如果一人一票选总理的话,国家领导人早已换人了,但执政党是由选区/议席数决定的。UMNO是怎么做到只需要47%的人口就搞定了60%的议席呢?关键全在一门叫做“非比例划选区”的技术上,这个理论要是干巴巴地讲给你,你容易犯晕,还是整点儿简单粗暴的算了。比如柬埔寨:如果我是洪首相的话,我知道住在金边的城市人口都上过学,读过书,或者听过沈良西的演讲,所以金边城市人口对我来说都是刁民,大选的时候我不喜欢他们;我比较喜欢家住桔井省乡下那些天天打开电视只看到我,我一讲讲三个小时来教育他们的这帮人,所以,我只需要这帮人选我就好了。然后我发现金边人口200万,桔井人口30万,如果一人一票的话,我会排到一百多名以后,还想当首相?于是,我机智地将桔井划成三个选区,每个选区出一个议员在国会各占一席;而金边呢就算一个选区好啦,选出来一个议员孤零零一人坐在国会的角落里,这样一来,我三比一,多牛。当然啦,洪首相英明神武,哪里需要动用这些手段,柬埔寨人民都是爱戴拥护洪首相的,根本就是众望所归、寿与天齐,我只是拿柬埔寨打个比方而已,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3. 经过上面一折腾,华裔基本就被搞得没脾气,首先人数本来就不如人,再在选举的时候被代表一番,老老实实不要胡思乱想了。如雪蘭莪、槟城这些华裔比例高、城市化程度高的区域,都还是在家乖乖看电视看别人怎么选举。任凭你在经济、文化、外交、社会各方面都做出出类拔萃的成果,一家人的选票加起来说不定还抵不过北方沙巴省一个老农那一票。于是,就有人不服了:要反抗,要民主,不要压制。然后,UMNO会把你的报纸先关掉,关掉就安静了。直到有一天搞出来一个1MDB这种大新闻,关报纸都不管用,因为全世界都在报道,连BBC、CNN、《华尔街日报》这类平常专注骂中国的都停下来骂马来西亚了,局面基本就失控了。您想想,马来西亚好歹算个英联邦一员,伊利莎白女王怎么讲也是一家之主,您不能把她那儿的报纸也关了吧?
别急,纳吉布总理还有大招没放。2015年,水深火热中的纳吉布总理用力过猛,一下弄出来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法案》。这个法案我专门去读过,内容简单粗暴,只要英语过了四级的中国大学生都读得懂它背后深深的脊背发凉。我秀几条出来您指教一下:
第18条(1):总理有全权决定将哪一区域定为警戒区;
第22到30条:警戒区内警力人员可以在没有逮捕令的前提下进行逮捕、搜查、制止,可以进入私宅搜查,可以没收土地、房产以及其它可移动资产。
好了,算你狠,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所以,我看啊,纳吉布先生在总理位置上还来日方长。
但您能说纳吉布总理是一个坏总理吗?不是的,其实他是一个努力而有所作为的领袖。你如果把他的履历从2009年读到今天,去研究他颂布的所有经济改革政策,你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勤奋、有想法的人,而且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绝不是空谈误国之辈。同时,他并不贪婪,他出身富贵,不会无故为自己个人积聚财富而损害国家。他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希望马来西亚繁荣富强,他为之而夙兴夜寐,想过无数办法,做过无数努力。我甚至知道他内心真正梦想的马来西亚是各民族间相亲相爱,经济再次腾飞的马来西亚。他嘴上不说也不能说,但我猜他的偶像及精神导师应该是李光耀。然而,基本上这个是很难实现的。
有两个先决条件注定他成不了李光耀。
1. 李光耀是强人,纳吉布不是。强人不是强撩,如果明知自己不是,那么就不能霸王硬上弓。强人是历史造就,而不是靠个人努力实现的,谁也无力回天。强人与非强人的最重要判断标准是这个人需不需要担心自己权威的安危。
按这个标准,我们很容易可以选拔出来亚洲近五十年来的强人:新加坡的李光耀、中国的邓小平、韩国的朴正熙(朴槿惠姐姐的爸爸),蒋经国算半个强人。这几位最后都为自己的国家或区域的发展与富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最简单的原因,是他们在位的时候能将所有心思集中在对国家的发展上,不需要考虑权力斗争,只要他坐在那个位置上,就安如泰山、君临天下,权威是绝对的、压倒性的,就算犯错误,整个国家也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所以,他们不怕犯错误,不需要置私产以做他日政治斗争之念。而非强人,平时虽也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福利,但一到关键时刻为了自保或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政党,都会采取暂时放弃国家利益,而先坐稳了权力再说的短期行为。这个局限,不是纳吉布的个人能力能超越的,因为他明白,首先自己要留在这个位置上,下一步才能为国家服务。
2. 李光耀没有宗教种族问题,他的人口资源是纳吉布永远不能望其项背的。李光耀手下人口主体是华人,而且是饱受压迫、渴望成功的艰苦创业的一代。纳吉布今天一方面面对的是一个富有、活跃的华人群体,而且时不时有尾大不掉之忧;另一方面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高深的课程:穆斯林。这个问题,李光耀搞不定,所以他去了新加坡。今天的纳吉布能搞定?
摘自我的一篇文章《两句话说清楚【为何马来西亚终究是纳吉布的】》
在新西兰打工旅行的一年里,我常常接触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们黄皮肤,黑眼睛,长着一张与我们并无二致的脸,开口说的也是普通话或粤语,甚至同我们一起庆祝农历新年。但当我以为是遇到了同胞上前询问他们来自哪里时,却会得到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我来自马来西亚。
「哦,马来人啊。」我习惯了这样的简称。
「不是马来人,是马来西亚华人」不管多麻烦,他们都一定会郑重地纠正我。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他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不能这样简称,直到我在旅行的过程中结识了他们中的更多人,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亲近,都很自然地成了朋友。在跟他们或浅或深的交流中,对他们的认知从无到有,从模糊到逐渐清晰,慢慢拼凑出「马来西亚华人」这个群体更接近真实的模样。
一
其实我们对于「马来西亚华人」一点都不陌生,从演员杨紫琼、歌手梁静茹,到在羽毛球场上跟林丹做了一世瑜亮的李宗伟,再到这些年在《奇葩说》舞台上大放异彩的胡建彪、颜如晶,他们都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杰出代表。
说来有趣,你不能叫他们“马来人”,但是说他们是“马来的”就没有问题。因为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多数都是第二、第三代移民,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都是地地道道的马来西亚人。
他们的祖先大都在十九、二十世纪,这动荡的两百年间离开中国去到马来西亚——在那场“下南洋”的浪潮里,大量居住在东南沿海的中国人,有的因为躲避战乱主动离开,到海外寻觅新的家园。有的则是被卖到国外做苦力的契约劳工,也就是俗称的猪仔,因为不识字被骗跟蛇头签下契约,从此终生回国无望。
在那段时间,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华人挤在大大小小破陋不堪的船只里,漂泊到包括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现在这三个国家的华人数量大约有两千多万,占到海外华人总数的一半)等东南亚的群岛之上,在这片炎热而陌生的土地上安营扎寨,建立起新的家园。
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到了马来西亚。
故国的日子水深火热,在他乡讨生活也并不容易,初到马来西亚的华人通过割胶、采矿、跑码头可以勉强维持生计,条件好一些的开家餐馆或者做点小买卖,同乡邻里之间相互扶持,日子也能过得不错。就这样,他们不仅在马来生存了下来,还建立起庞大的华人社区,华人也渐渐成长为马来西亚仅次于马来族的第二大种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华人是一个无论漂泊到哪里,都能在当地建立起“China Town”的民族。那些下了南洋的华人并没有移风易俗成为一个”本地人”,他们反而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华人文化传统。
而如果论及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保留程度的话,第一名可能不是这些年移民火热的美国或澳大利亚,也不会是华侨人数最多的印尼,甚至不是华人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新加坡。而很可能,是马来西亚。
二
在印尼,由于政府的强烈打压,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他们无法保留自己的中文名,也禁止庆祝中国新年。在泰国,政府系统地接纳华人融入泰国社会,建立了和谐的社会族群关系。至于新加坡,虽然华人比例高达90%,但总理李光耀出于“国运”的考虑,主动消灭了中文教育,甚至关闭了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举国学习英语和马来语。而只有马来西亚的华人,几乎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了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正如他们在称谓上所坚持的那样,他们对“华人”的身份很在意,这份认同感并不因为一两百年的时间或是几千公里的距离就有所削减。
谈到宗教,我们这代国人可能大都会颇为自豪地说自己是无神论者,信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但马来西亚的华人中,除了常见的信佛、信耶稣的,还很多人因为祖籍是中国南海,信奉的是观音或者妈祖。而很多“跑江湖”的,每天必拜的是关羽关二爷和财神。除此之外,齐天大圣、活佛济公、甚至是“身份卑微”的土地公,也常常毫无违和感地出现在他们的神龛之中,每日祭拜从不间断。这些并不是马来华人的“创造”,而是我们曾经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我们在某个动荡年代遗失了的东西,身在海外的马来西亚华人们都替我们完整地保存着。
除此之外,他们还把闽粤华人的“宗族”文化带到了马来西亚。走在槟城的街头,随处可见一些挂着 “陈家会馆”、“周氏宗祠”牌匾的深宅大院。也正是这种强大的以血亲为纽带的家族文化,维系了宗族内部巨大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在异国生存和延续下来。时至今日,他们中的很多家族依然保留着家族大事由族长主持,在宗祠商讨和决定的习惯。
我在马来西亚时认识了一个的开 Uber 的华人司机,聊天中跟我讲起去年回中国探亲的事——他的祖籍在广东佛山一代,去年因为家族长辈的动员,举家飞到深圳然后坐大巴到佛山探亲,一共去了七十多人,几乎是包了半架飞机的规模,到了当地还专门请了导游,包了两辆大巴。“还没有全部都去,因为很多老人小孩出远门不方便,要是全部都去的话,得一百多号人。”而他们到了佛山,并没能找到当年的老宅,最终一家老小七十多人寻见的唯一一个亲人,也是血缘上远得不能再远的“舅舅的四姨父”。
而这一切中华传统文化在马来西亚得以延续的根本,是语言的传承。
我所认识的马来西亚华人朋友们,熟练掌握四种语言几乎是他们最基础的“标配”:国语(普通话)、粤语、英语、马来语。更多的人因为家族传承的缘故能说多达五六种的语言,除了前面四种必备语言之外,还有闽南语、客家话等。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能用中文和我流利没有障碍地交流。
Kelly 是我在新西兰认识的一个女生,她是我所见过的马来西亚华人里中文最好的。咬字清楚、发音准确,还会用大量的成语、俗语和典故,甚至能跟我说出“马来西亚的面积相当于一个云南省”这样的话,以至于一开始我根本不相信她是马来西亚人。后来才知道她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中文教育——她出生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因为靠近新加坡的关系,Kelly从小看中文口音更加标准的新加坡电视剧长大,练就了一口标准的发音。而他的祖父下南洋前曾是私塾里的教书先生,满腹经纶还写得一手好书法。所以她从小就被鼓励读唐诗宋词,家里还时常给她买台湾或大陆出版的绘本来看。后来因为中文优异的关系,Kelly 还成了 Agoda 的培训师,专门给马来西亚的中文接线员培训。
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以马来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学习中文既不“经济”,也不“实用”。但迁居马来的华人们,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中文的教育。尽管他们很多人自己文化水平并不高,一方面自己还要艰难地学习马来语以融入当地的社会,但是一旦回到家里,关起门来跟孩子交流都坚持只说中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视的普及,华人们还通过各种方法引进了香港的电视台(大陆的当时无法引进),为的是让子女从小看中文媒体的节目。所以这一代马来西亚华人,也是跟我们一样从小看着《射雕英雄传》、《上海滩》这些经典的港片港剧长大的,很多人一口流利的粤语,也都是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习得的。
顺带一提,世界上最长寿的中文报纸不在中国,而是马来西亚的《光华日报》。这份报纸1910年由国父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联合当地华侨所创立,比《人民日报》还早38年创刊,一百多年来作为马来华人了解国内新闻时事的重要渠道。而“光华”的意思其实就是,光复华夏。我在槟城的时候还专门找到这家报社的当年旧址,可惜已经人去楼空,不知道搬去了哪里。
而马来华人对于华文学校的投入和建设,更是不遗余力的。他们把私塾教学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过去教授的是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传统教材,后来开始跟随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逐渐形成华文小学、华文中学,包括华文大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学体系。
在马来,绝大部分的华人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华文小学。很难想象,在国土面积并不大的马来半岛,竟然星罗棋布着一千多所华文小学。华人子弟们在这里接受严格的中文教学,一般情况下只准说中文,如果被发现说方言(粤语、客家话等),是要被记过处罚的。
华人们还集资在马来西亚建华文大学,除了富商大贾的慷慨捐赠外,更多的是底层马来华人奔走忙碌地辛苦集资。其中包括那些三轮车夫们,他们曾共同约定,把一天拉车赚到的所有血汗钱都捐给华文大学的建设。现在马来西亚作为全球除了中国以外唯一一个保留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拥有目前东南亚唯一一所以中文教学的大学——南方大学学院。
三
然而可能只有马来西亚华人们自己知道,这一切来的有多不容易。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很难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由马来族独揽大权的马来政府这些年强行推进马来文的教育,使得华人的中文教育在马来西亚一直举步维艰。
1955年,马来西亚政府颁布法令严格限制华文学校牌照的发放,并且规定所有以中文为语言媒介的学校都拿不到政府的津贴。这使得大量华人子弟在从华小毕业之后,迫于华文中学高昂的学费,只能转去学费较低的公立中学读书。而这样的学校里,教学语言为马来语和英语,要学习中文的学生,需要在放学之后留校,把学生聚集到一间教室由外聘中文教师授课。
因此,想要继续进修中文的华人子弟必须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人都就此无奈地放弃了继续学习中文的机会,中文水平就此停留在了小学程度。政府的不断打压也使得华文中学的数量持续衰减,从原本的几百所,到现在仅存61所。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马来华人在马来西亚建立的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被认可和接受,唯独遭到马来西亚本国政府的拒绝——政府至今不承认华文中学的高考成绩,也就是说,只要是华文中学的毕业生就无法进入到本国的所有公立大学学习。
马来西亚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却有着十多所不错的公立大学,学费低廉、设备先进,其中的几所还有世界排名。但是华文中学毕业的学生,无论成绩再好,都不会被任何公立大学所录取。相比之下,马来人只要成绩及格,几乎是100%会被公立大学录取。
所以很多从华文中学毕业的学生只能去学费更加高昂的私立大学继续深造,或者就是留学海外。不论哪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付出极为巨大的经济成本。但只要家庭负担得起,不少华人家庭依然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这条显然更难走的路。
四
当然,华人在马来西亚所遭受的不公平对待,远远不仅仅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
说得残忍一些,马来华人们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占据了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但是在政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当做“二等公民”来对待。
由于马来西亚是一个苏丹统治的穆斯林国家,一些宗教问题让华人长期颇受困扰。比如他们在被要求不在公共场合食用和售卖猪肉的同时,却要忍耐周围的人毫无顾忌地吃牛肉——相当多的马来华人信奉观音,有不吃牛肉的规矩,但却从来没得到过重视,超市和市场里从来没有停止售卖过牛肉。
更严重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比如有一年穆斯林的斋月(封斋期间穆斯林白天不进食),有个华人老奶奶仅仅是因为白天在广场上售卖食物,就遭到当地穆斯林激进份子的一顿毒打。
而当年“五一三屠华事件”的给华人的创伤尚未痊愈,如今马来政府新出台的一些政策,又一下下地刺痛着华人的本就敏感的神经。比如在马来,同一套房子房地产商会标上两种价格,一种是给华人的,一种是给马来人的,马来人的价格要便宜上许多。这是政府的强制规定,哪怕这个楼盘的投资和建设都是由华人完成的。再比如,政府规定马来西亚的任何一家企业,强制保留30%的工作岗位给马来人,因此很多华人企业不得不无奈地养着一群好吃懒做的马来人员工,而很多勤劳肯干的华人却因此失业。
这跟华人对这个国家的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马来西亚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整个马来仅有10%的人在纳税以支持国家的建设,其中华人给整个国家贡献的税收占到八到九成。而并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华人,每年还要额外地缴纳大笔的钱去给每个邦的苏丹国王修建他们富丽堂皇的皇宫,供养他们骄奢的生活。可以说,没有华人,就没有现在的马来西亚,但是马来西亚政府却没有给这个民族应有的公正待遇。
正因为华人在这个国家付出和得到完全不成正比,这几年马来西亚的华人比例下降得厉害,从过去的顶峰时期的接近40%,降到现在20%左右,几乎是断崖式地减少了一半。当年想方设法来到这里的华人们,如今又在想方设法离开这里。
“能走的已经都走得差不多了。”我的另一个朋友SS 这么跟我描述。“郭鹤年你知道吧?马来西亚首富,世界糖王!他的糖厂被当时总统夫人的亲戚看上了,然后运用各种政治手段抢过去了。他一气之下把资金全部投资到了印尼和澳大利亚,然后全家搬去了香港,再也没有回来大马。”
更多的普通人不能像首富那样潇洒,但是也竭尽所能地“用脚投票”。大部分人通过找工作移民到一衣带水的新加坡,那里更健全的社会制度,更高的薪资,以及平等的公民待遇。
SS就是这么打算的。“我回去之后就想办法去新加坡找工,一直工作到我死为止。” 和他告别前我问起他之后的打算,他非常坚定地这么说。
但是新加坡毕竟是个弹丸之地,承载不了那么多人的移民愿望。于是很多人又把眼光放向了“南洋更南”处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致于两国政府因为担心非法移民的涌入给马来西亚的签证增加了诸多限制,比如打工旅行签证一般都是一年期,给马来西亚的只有半年期,而且单独增加了不能为同一雇主工作超过三个月的规定。
同时,近些年中国的崛起也给一部分马来华人带来了新的曙光。现在的马来西亚,机场和大型商场里随处可见铺天盖地的 VIVO、OPPO 广告,以及支付宝支付的标识,甚至有不少马来人和印度人开始主动学习华语以提升竞争力。甚至我最近一次听到“一带一路”这个词,竟然还是从马来西亚朋友的口中。
当今的马来西亚已经很难忽视中国的巨大影响力,许多的马来西亚华人在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在谋求“回北洋”发展。很多的华人子弟中学毕业之后都申请去中国留学然后留在中国工作,再者如颜如晶、胡建彪另辟蹊径,靠一档综艺节目也杀进了浩浩荡荡的“北漂”队伍。
但更多的马来西亚华人,依然站在十字路口观望。他们既没有经济能力举家移民去发达国家,也并不想回到早已没有亲人在的中国。他们也早已习惯了马来西亚的生活,虽然时不时遭受不公,但也远远没有到“难民”的程度,只要忍气吞声,日子也还能过得下去。
不知道他们的未来,何去,何从?
参考资料:
[1].林水壕, 群静山合. 马来西亚华人史[J]. 1984.
[2].MASK MAN, 大马华文教育血泪史之三:千古罪人陈修信与华社族魂林连玉.[OL].
2013.
[3].赵海立. 政治认同解构:以马来西亚华人为例[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5(4):27-33.
[4].洪丽芬. 马来西亚华人家庭语言的转变[J]. 东南亚研究, 2010(3):73-78.
[5].何灿然.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个怎么样的存在[OL].海外利益研究, 2016.
[6].Tan C B. Chinese in Malaysia[M]. Springer US, 2005.
[7].Tan C B. Chinese Religion in Malaysia: A General View[J]. Asian
Folklore Studies, 1983, 42(2):217-252.
————————————————————————————————————————
PS:这篇文章标题为《不是马来人,是马来西亚华人》,原文发布在我个人的公众号 寒蝉纪(hanchanji)上,欢迎关注,如有需要,请联系微信号 Nerome777 授权转载。
马来西亚,一个我反复去了二十多次的国家。不好好回答这个问题,感觉对不起在异国遇到的每一个活着的故事。
(PS:没有照相习惯,图片过阵子去马来补拍)
目前华人在当地的经济地位很高,但是是政治上的二等公民,马来西亚有诸多的针对马来人的优惠政策和对华人的不少限制,可以就华语教育这一点来聊聊他们的不容易。
如果你初到马来西亚,接触这里的大马华人,可能会和我一样的惊讶,这普通话怎么这么溜。而随着你进入到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惊讶会一次次来临,广东话,闽南话,客家话。。。很多只在文言文或者只在民国时期文学作品里出现的辞藻,会毫不违和的从他们嘴中说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说来特别惭愧,我掌握的“中国话”才2.5门,会广东话,普通话,能听闽南话。但接触下来的大马华人,普遍熟练掌握三门或以上的中国话,深深的不解在心里留下了困扰。
这个困扰是在餐桌上解开的。第一次的马来行程,六天的时间几乎吃了六天的中国菜,唯二的东南亚菜也是吃的中国人炒的,带路的董事长会略带不好意思的笑着说:支持下华人自己的餐厅嘛。
也就是从这些华人餐厅里,我管中窥豹的找到了华语传承的答案。
走进很多华人餐馆,如果你细心的观察,总能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三三两两的证书或者奖杯。
这些奖杯写的,不是金牌菜品蛋炒饭,不是大马星厨某某某,也不是大众点评五星店。
朴素的证书上写的往往都是草草的几字:支持华教,功德无量。
类似的证书,一次次的出现触动着我的内心。直到一次,我在一个Food Court(一种大排档联合体)的肉骨茶档口,一个略显油腻的角落,熟悉的奖状模糊了我的双眼。穿过砂锅里蒸腾出的药香,看着老板那略显风霜却专注的脸庞,我开始了一个过客的思考。
任何的政权寻求的都是稳定,稳定需要统一,统一需要同化。尤其是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同化各民族,想必是国策之一。要同化一个民族,同化他的语言和文字必定是重中之重,几十年来的马来西亚,不乏一种将华语保护视为种族主义,沙文主义的政治偏见。
在这样的土壤下,华文学校失去了政府的津贴,受到了政府对文凭的歧视对待,面对过内外的各种同化的陷阱和诱惑。但直到今天华校依旧在顽强成长,不被政府认可的独中文凭的含金量在国际上甚至高于政府认可的文凭。支撑着这样的文化传承是因为什么?我不知道正确的答案。
但我仿佛能看到的穿街过巷的教育工作者们努力的筹集资金:
仿佛能看到小到路边摊的一碗碗肉骨茶都在浇灌这华语学校的地基:
仿佛也看得到几代优秀的年轻人放弃了看起来更高大上的工作,投入到华文传承的事业中。
因为这一次次的努力,一代代的捍卫,百年过去了,在这里,海南话依旧是海南话,潮州话还是潮州话;福建话叫闽南话,广东话叫广府话,但普通话不普通,叫做华语。
停止了这些思考,我问了问肉骨茶档口的老板:“老板,那个奖状我看到了很多,我可以问一下你们为什么都这么支持华教吗?”
老板笑着说:因为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后是个香蕉人(banana:外面黄的里面白的)。
也许这就是正确答案吧。
纵有千般险阻、误会与困苦,华人的努力却不曾间断。来看看为中华崛起铺过路的先驱?
历史上有哪些成就颇高但鲜为人知的人?马来西亚华裔不请自来。虽然我们政治地位不高,可是我们生活环境,水准也不是很差。除了我们的华文独立中学,华语在公立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开班教导。我所在的城市某些公共文告,路牌等等还都有保留中文版。在我的州某些地方,华文小学的火爆程度还超过国小,有些学校的学生生源甚至大部分由非华裔组成。在我的城市,如果你要以华语来说非华裔的坏话也要三思而行,因为他们分分钟会听得懂和说。暂时就回答这样多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