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3:17:08
做了一个详述留学中介套路与陷阱的live:
留学中介的套路和陷阱大部分答案都太主观,只是作为受害者或者受害者的朋友听说,或者接触了一些皮毛,太嫩。
本科的时候机缘巧合去了多个国家交换、暑期学校和助研RA,回国后就“顺理成章”地进了某个TOP 5的留学中介全职工作(当时课上完了),工作了半年,直到毕业后我去了四大。留学中介的流动性堪比四大,但是又略有不同,四大是转行调到公募基金、PE、VC、券商资管或者IBD,但是留学中介跳来跳去还是留学中介,换个战场故伎重演而已,所以我当时很多同事背景复杂,覆盖了80%大家遇到的中介机构,吃饭、抽烟、放风、交流和培训的时候我见识了很多黑幕!对的,是黑幕,你没有看错,很多人被坑不是偶然!
我当时进留学中介公司不是抱着卧底的心态去的,也没有想到几年后的一天会在网上写这些文字。我也不是某个公司的网络“打手”,不会效仿某些答案那样攻击某个机构,也吹捧某个机构,我只是把我看到的,遇到的事情写出来而已;其次当时我怀着成人之美的心打算进入这个看起来收入不错的行业,把它作为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用心的学习,记笔记,查学校官网,做表格,做分析,和学生沟通,向身边的同事们学习,虽然没有做上百个学生,但是前前后后还是跟了近二十个学生的申请,后来也零星帮朋友和学弟学妹给过建议。
背景介绍完,好好跟大家聊聊这个圈子,我会尽量做到客观,如有不妥,欢迎交流。
我看到这个题的时候就知道肯定会有水军,这里我想先曝光一下。下图里面的天天请假朋友,我不是反对金矢,可能金矢确实有不错的老师,但是你这样,吃相有点难看,后面我也会为广大留学中介说话的。我只说事实,不接受对机构的刻意的偏颇宣传或者抹黑打击。
再说一说某些高票答案,我不点名。这些答案比上面截图这种简单粗暴型的精明一些,入口绵柔,不易察觉,其实毒性更大。一般的套路是这样的:前面先扣题说一说留学中介多么多么的坑,刻意抹黑和夸大,激起大家的恐惧或者愤怒之后,推出某个服务机构,然后对照上面“部分捏造出来的坑”一条一条说被推荐机构的好。大家用头发想一想,哪有那么绝对的事情。
该答主犯了提前假设的逻辑错误,将中介宣传的native speaker直接肆意地等同于完全native的文书,事实上,外籍老师不会蠢到把文书改的和他自己写的一模一样。相反,大多数形同“母亲,我们什么时候进食,我现在饿死了”这种蹩脚表达更多的出现在学生自己拿着词典自己造。国外院校招生有比例要求,国际生和本国(甚至本州)都有一定比例指导。身为国际申请者,不代表不需要表达得体的文书。诚然,文书只是用来表达申请者的动机、想法、特性等对申请非常重要的信息的,但是得体、顺畅、地道的表达仍然不可忽视,只有阅读起来无障碍,申请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才能更好地被阅读者接受。上述截图的答案还提到很多DIY上了名校的学生,他们虽然不是native speaker,但是不代表他们的文书就不地道得体,找朋友改,教授改,外国留学生改都是可以的。外籍审一审,能避免那种生硬的中式表达,阻碍阅读和关键信息的传递,甚至有的文书限制了最大篇幅字数,外籍还能比较好的保留信息和精简字数。
一个申请美国研究生的学生,依靠往年录取情况,大概能录取40-50得学校,申请方案包 含8所学校,3所10-30的,3所40-60的,2所80-100的。这个方案乍看档次分明,有攻有守,但是最后的保底院校过于谨慎,这是顾问老师为了保证合同的顺利执行,防止“全聚德”采取的措施。其实最后两所应该在60到70之间挑两个项目,我之前个人的经验是,保底院校是最应该花心思选择的,因为这是你的底线。我举的这个例子不可生搬硬套,因为不同专业,不同国家差别巨大,比如说美国的金融专业硕士申请,综排前50的院校,开设金融硕士对的也就大约一半,这里我只是举个例子让大家更直观理解。
这种高调的承诺,跟传统中介一模一样。我曾经效力过的那家机构,当年也是这么宣传的,用词有过之而无不及,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号称5年以上顾问经验,其实两年的一堆,宣传自己有五年,学生是永远不知道真假的,丢几个备好的案例出来就可蒙混学生。后面我也会具体扒。总之,除了非盈利组织,企业都是要盈利的,号称什么费用和返佣全部给顾问的,我们再次用头发想想就知道不靠谱,就连比较有名的免费申请的XX offer机构,仍然是要吃校方佣金的。不然,企业创始人和员工们一起佛系生存?至于留学1.0,2.0,3.0,更像是宣传的噱头,其实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指标体系界定。至于所谓的“信用体系”确保服务质量,可拉倒吧,马校长的信用体系那么流弊,假货问题不仍然被大家诟病。至于顾问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服务每一个学生,这个我不想多说了,各位要找中介的,请还是用头发想一想如果你是顾问你会不会压抑多赚钱的欲望去锦上添花般多花时间少赚钱。总之一句话,噱头,噱头,都是噱头!
随便打开一家留学中介的官网,可以轻松找到顾问老师展示页面。谨慎地来说,其中一半的老师的从业年限是虚高的。虚增从业经验是为了塑造自己名师的形象,给学生一种经验丰富、找我没错的感觉。这个从业年限很难求证,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去刨根问底地打听顾问老师之前的工作单位,也不可能较真地去核查顾问所说的前单位是否有该老师的记录。
下面这个是启德卖给四通股份的时候,投行撰写的交易预案,预案中启德如实描述了自己员工的学历构成,大家可以看下,我就想知道703名本科以下学历的老师接待学生对的时候会不会说实话。
留学中介或者新兴的平台型留学中介上展示的案例存在水分是不争的事实,相比于平台型中介,留学中介的水分更大,某些机构甚至达到了猖狂的地步。使用过留学中介服务的同学在和顾问老师沟通的过程中,顾问老师经常会,或者说一定会举一些自己“曾经做过的相似案例”,告诉学生有这方面的成功先例在,你也能去这么好的学校。事实上,这中案例更加不靠谱,比官网展示的还不靠谱。同事之间经常出现互借案例的情况,我把我做过的案例告诉你,你把你做过的案例告诉我,我们俩就都有两个案例了,很有爱对不对!
此外,经常会有老师伪装成学生,在各大留学论坛、留学申请微信群、QQ群里面找案例,套信息,活学活用。本科学校,性别,专业,语言,G,申请清单,录取情况,这些基本的条件拿到手,说出来基本八九不离十,学生难以分辨真假。
2017年1月22日政府网:国务院印发《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取消审批后,教育部要会同工商总局研究制定相关合同示范文本,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指导和服务。要发挥行业组织的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的作用。说简单点,以后没用所谓的正规持牌留学中介这一说了,只要是做留学服务的,均无区别。在这之前,某些中介,特别是大中介,经常在咨询时对学术洗脑,宣称自己的留学中介资质,强调其他无照都不靠谱,不少学生上钩。现在这块遮羞布彻底给撕了,以后大家就是凭实力和口碑说话。
多说一句,这个中介资格认定其实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不少大机构要么成立的早拿到了认定,要么有个体制内的爸爸,要么就是创始人在什么教委里面混过。后来冒出来的机构大多只能忘牌兴叹。
找中介的时候,顾问老师为了让学生签约,过度给学生希望。告诉学生在雅思、托福考到XX分,GRE、GMAT考到XXX分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到TopXX的学校。签约之后,不少学生在考语言和G的过程中轻则受挫,重则心神疲惫,一部分主动放弃冲刺高分,一部分被老师洗脑,接受某些“排名低一些,其实也非常好的学校”。这样的套路可能算不上欺骗,反而看起来是学生自己能力不足。
员工跳槽频繁,人员流动导致每年都有新手进入该行业,应届生找工作一般优选大品牌的集团公司,因此大公司里面新手在数量上更多一些。某些学生保不齐被拿来练手,成为打野练级过程中的小怪兽。另一方面,在积累一定的学生口碑资源和服务经验后,优秀的留学顾问会倾向于自立门户,几个人开个工作室,时间更自由,收入也不错。
大品牌对单个老师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单笔合同的抽成比例也低,加上大机构生源获取更稳定、更容易,大机构整体上更倾向于走量而不是精英化服务,因为只有量大才能保证每年的业绩要求。
留学行业人员流动率高,顾问换份工作不稀奇,很多顾问老师为了签单,夸大宣传,虚假承诺,无所不用其极地让学生付款签合同。到了申请季,顾问老师因为某些原因离职了,学生被拉黑或者回复冷淡,来一句“由于身体、家庭、工作原因,我离职了,你的后续申请服务由XX接替,请联系现在重新分配的顾问老师吧!”。新分配的顾问又不愿意承认之前的选校方案,觉得过于乐观,或者由于接替的学生的佣金提成比例低于自己签单,该老师不太上心。这个时候除了扯皮还是扯皮,搞得学生心力憔悴,钱花了,事情没办好。
有一些正中学生下怀的项目,不管合不合适,直接推给学生。这类项目普遍的特点就是学校名气大,排名高,但是该项目却比较烂,录取标准低,录取的学生水平明显低于该服务学生。当然,不能以“容易录取”来认定某个项目是否很水,容易录取与否收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诸如国家、学费、语言、学制等等。这类项目,像杜克的管理硕士是比较好进的,相比于杜克的Fuqua的其他主流硕士,还有曼大,英国的学校卡平均分比较严格,曼大的商科录取难度比较高,但是非商学院的项目要求低不少,记得有个环境发展金融的项目,就相对容易录取些。
PS:以上项目只是举例比同排名其他项目标准略宽松,不是说水,就像哥大,不管被吐槽成什么样子,能录取的申请者还是很优秀的。
很多中介的做法是,给学生一份信息采集表,有成绩、科研、课外活动和实习情况等内容。学生填写好以后,顾问老师对着采集表和学生做一个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特点,然后开始写作。
在这种碎片采集再组装翻译的模式下,文书流水线生产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后期的文书老师也是计件提成,他们不可能每一篇文书都绞尽脑汁,写出新意,为伊消得人憔悴。丫还得赚钱吃饭养家呢不是?所以,每个文书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模板”,这个模板不一定是直接往网上的模板里面添加学生信息。这些文书老师已经写了N多文书,什么类型的学生怎么组织结构,怎么行文,早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范式,再接到类似的活儿,会不自主地“抄”自己以前的作品。其实这个很难怪中介,这是这种劳动形式所决定的。
这里,我建议大家不要犯懒,最好自己写英文出来,最起码写中文出来,按照文书的要求写,不要太在乎地不地道,写好以后给文书老师,这样的话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流水线式的雷同:
有条件的同学,请把中介写好的文书给你的朋友、教授,或者外国朋友看一下,中介里面的很多文书老师的水平真的不忍评价(遇到水平高的文书真的不容易)。我找到一张以前和外籍同事一起改过的两页文书,大家体会下有多少错误。
以前拿到的留学合同电子版不方便发上来,P掉公司信息太麻烦了。我就直接讲好了。咨询地差不多了,就到了签合同的环节,由于合同是中介提前拟好的,里面有很多对学生不友好的条款和限制。比如说,退款的触发机制,到底什么情况下退款?退多少比例?如果后期申请学校数量减少,或者由于自身原因放弃出国,这种情况下有没有约定清楚?是否公平?加费用或者抽取奖学金条款中提到的学校排名到底以哪个榜单为准?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未拿到offer”和“收到拒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像管理学中的二元对立,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有的学校拒绝的话就直接默拒了,不会再专门发拒信。这个时候,如果约定全部收到拒信才全额退款就要当心了。
退款时间也要约定清楚,答应退款,但是款项一拖再拖的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虽然最后拿到了钱,但是糟心啊。
有的中介特别坏,申请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申请到更好的学校暗示或者明示学生去造假成绩单,成了的话,中介可以收到排名增值服务费。如果最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拿到任何录取,中介会以合同中规定造假导致的全聚德不在退款范围之内。
间谍又被圈内人称为“探子”。探子其实对学生的影响不大,但是也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有趣的现象。
留学中介服务同质化严重,相互之间比拼的除了价格就是歪门邪道。很多刚入行的新人,公司又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培训,就被派出去,冒充学生,碾转各家机构,以不同的专业申请者的名义咨询,有的甚至偷偷录音,一来可以了解到竞争对手公司的签约杀手锏,二来又可以不花钱把自己的新人培训了。
有的新人实在是笨,装都装不像,聊不了一会儿就被识破了。我亲自识破过两家机构的探子,一个是眼神诡异,一个是吞吞吐吐说不清,抓住机会甩两个问题过去就让他现出了原型。
嫌贵?犹豫?不签合同?好说,先给你个低价,付款之后就把你绑定了,后面再签其他的补充协议增加收费。举个例子,小A本来是申请英国,后面留学中介开始洗脑推荐澳洲八大里面的某几所,学生上钩以后,可能就会乖乖地再付一笔澳洲的申请费,而申请澳洲本身对学生来讲是不必要的。
美国一般申请前100名收费3万左右,申请前50收费4万-5万,前30就要超过5万了。英国一般是加钱,不申请G5的话15000左右,申请牛剑3000块钱加一所,LSE和IC 2000加一所,UCL加1000。
这种排名收费严格来说可能算不上是坑,因为毕竟越好的学校文书老师的压力就会更大。如果中介开出的条件是申请到以后再加钱,那么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合同规定选校方案里面有这些学校就要先把这个费用付掉,这个时候就需要谨慎一些,小心中介老师故意骗你加申冲刺校多收费。
“前XX大学招生官,面试官”这个宣传语刚刚兴起的时候确实给同行带了了震撼,给学生及家长相当的吸引和诱惑。慢慢地,同行友商发现了其中的猫腻,各种招生官,面试官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实,国外大学面试官并不是什么很稀奇的事情,很多校友都可以申请做这个。我大学时认识的一个外国朋友后来也做过一段时间美帝某college的面试官。至于招生官就更扯了,大部分都是招生委员会中审核材料的,除了给你的材料提一些建议,并不能带来和高额附加费相当的增值服务,指望他能帮你说上话就更扯了。这个坑,高净值人群上钩的几率更大。
学生在网上查询留学申请的相关信息,看到什么XX留学网,XX监理网这种酷似官方部门的机构,戒备心不足,留下了自己的信息。接下来你这个潜在客户就被当做“资源”卖给了留学中介。各种骚扰电话接踵而至,“您好X同学是吗?你最近在准备留学对吗?”
没有一个合理的、确定的时间安排,一开始不给学生布置任务,等到申请季了着急忙慌地各种材料、各种任务发了过来。有的时候别人的offer已经下来了,自己的申请还卡在中介文书那里,学生直呼受不了。
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顾问在签约旺季的时候忙着签约,没有时间和意愿去花时间和已经签约的学生沟通太多,等到淡季了,再来布置任务。
大型留学中介机构的顾问老师其实更喜欢背景不是那么优秀的申请者,这一点可能和大多数外行人认为的不一样。外行会觉得优秀的背景能申请到更好的学校,能给中介打广告,做品牌,顾问老师以后可以更好的宣传。实际上,做好一个优秀学生的申请,要比做好一个“大路货”的案例繁琐得多,顾问老师宁愿节省精力多签学生,多做普通学生,容易快捷。至于案例和品牌,不必自己亲自做仍然可以拿来宣传不是。对于小机构或者工作室,老师生源不足,品牌不响亮,顾问老师的偏好则正好颠倒过来。不过我并不是说小中介就比大中介好,这里只就事论事。
“小李啊,你的相关竞赛背景比较欠缺,怕没有竞争力啊!”,“阿宇,你需要做点相关的科研活动才能有更好的录取”。当学生签约前或者签约后听到这些论调后,好像被算命先生判死刑似的,赶紧问大师有没有方法拯救。中介顺势推荐他们的“某高大上科研或者竞赛”,当然是收费的。效果嘛,看你本来的条件了。
签约之前号称自己做过多少案例,有多少年的经验,对这个专业怎么怎么熟悉,结果呢,真签了合同,需要选校了,由于自身水平低,跑到网上各个留学论坛,冒充学生,用该学生的背景条件发定位贴求助,最后整理大家的留言和建议再转述给学生。这钱赚的不要太轻松。
留学顾问老师其实更多的像是销售,每个大型留学中介里面,都会有一系列的业绩提高方法,就像美发店小哥和小妹跳舞,房产中介早晨大喊明志一样。留学中介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分组竞赛,洗脑讲座,销售冠军奖金等激励方式,提倡狼性。(小型机构或者工作室例外,人太少能成氛围,也没有那么大必要)
话术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经验的老鸟会给新入行的菜鸡培训怎么利用话术更好地签约。他们将来访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一个人来的,和父母一起来的,甚至还会打听父母的职业,观察父母的穿着打扮,估计家庭条件,看人下菜单。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促签手段。
单单就学生来讲,也有闷的,开朗的,自负到以为自己啥都懂条件非常好的,自卑地觉得有学上就好的,这些不同的客户都要往不同的方向使劲,才能更高效地签约。不然一个学生跟了几个月不签,对留学顾问来说,成本还是很高的。